跟着披头士环游欧洲旅游(自驾环游欧洲)

个人学习 50 0

跟着披头士环游欧洲旅游

“She says she loves you,

and you know that can’t be bad.

Yes, she loves you,

and you know you should be glad.”

——The Beatles, “She Loves You”

位于马修街10号的洞穴俱乐部是利物浦最火爆的夜店。俱乐部于1957年开业,并在1957至1963年间见证了如同风暴般席卷全英的“披头士狂热(Beatlemania)”

(洞穴俱乐部,披头士传奇的见证)

乐队于1957年2月第一次登上洞穴俱乐部舞台的时候,名字还叫做“采石工人”。而当他们于1961年2月再次登台,披头士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名字。最早为披头士倾倒的歌迷几乎全都是洞穴俱乐部的观众们。这些年轻的男孩与女孩在舞台下拼命挥舞手臂、大声呼喊乐手的名字,他们热爱披头士的每一个人。

(披头士纪念馆内复原的洞穴俱乐部演出舞台)

就在洞穴俱乐部,他们遇见了布莱恩·爱普斯坦,引领他们走向国际巨大成功的伯乐。1961年10月,唱片“My Bonnie”吸引了NEMS公司唱片部的爱普斯坦的注意,于是他在11月初来到了洞穴俱乐部观看披头士的演出,他立刻被深深地打动了。

很快,爱普斯坦取代阿伦·威廉姆成为了披头士的经纪人。他认为乐队不应满足于利物浦,付费为乐队录制Demo,拜访了许多伦敦的唱片公司,也被这些唱片公司拒绝。尽管一次次的打击,爱普斯坦依然坚定地保有对乐队的信心,最终他说服了知名的唱片制作人乔治·马丁试听披头士的作品,并最终签约。

(如今的洞穴俱乐部每一块墙砖上都写满了歌迷的留言与涂鸦)

爱普斯坦改变了乐队原本随意懒散的着装与舞台风格、塑造了他们身着西装的形象与得体的举止,并在马丁的建议和列侬、麦卡特尼、哈里森的指示下,解雇了鼓手贝斯特,引入了新鼓手林戈·斯塔尔。

这个举动曾引发洞穴俱乐部许多观众的强烈不满,“Pete forever, Ringo never!”的呼声在洞穴回响。但最终的结果不可改变,披头士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知的经典组合: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林戈·斯塔尔。

(俱乐部用一整面墙展示了四个人的头像)

1961到1963年间,披头士在洞穴俱乐部奉献了292场演出,从一支利物浦的乐队成为了全英瞩目的明星。录制完“She Loves You”一个月后,他们举行了在洞穴的最后一场演出。这是1963年8月,而6个月后,披头士第一次前往美国,“披头士狂热”席卷大西洋彼岸。

(洞穴外,列侬倚墙而立,望着无数前来朝圣的歌迷)

洞穴俱乐部于10年后歇业。直到1984年,新的洞穴俱乐部在原址重新开业,并在建造时使用了不少当年老俱乐部的砖块。如今,列侬的塑像就在俱乐部门口站着,望着进进出出的兴奋男女。

(鸡尾酒以四位成员命名,这两杯是“列侬的长岛冰茶”和“林戈的朗姆鼓”)

前往这个地底深处的洞穴的楼梯转角挂着披头士的海报,俱乐部内还有一间纪念品商店,销售印着4人头像的T恤、列侬同款的圆片眼睛、印有披头士字样的吉他背带,等等。一瓶啤酒2镑、一杯鸡尾酒6、7镑的价格,配合周一到周三免入场费即可观看的Live,更是让人倾倒。

(每天夜里洞穴都人满为患,台上的演出永不停止)

这里不仅是歌迷的朝圣地、游客的观光地,也是乐队的梦想地。俱乐部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面更像一个酒吧,内部则像一个Live House。但无论内外,每天从早到晚不同时段都有不同歌手与乐队卖力演出,并在歌曲的间歇推销他们自己录制的唱片。

或许他们也期待有一天,能够引发狂热、成为第二支披头士乐队。而无论台上是谁,观众总是随音乐摇摆、大声喝彩,或许他们也期待有一天,能够在此见证第二支披头士乐队的崛起。

跟着披头士环游欧洲旅游

“As we live a life of ease,

Everyone of us has all we need,

Sky of blue, and sea of green,

In our yellow submarine.”

——The Beatles, “Yellow Submarine”

在我看来,无论之后各自的故事多么曲折动人,在《Abbey Road》之后,关于披头士的故事便结束了。当他们作为列侬、麦卡特尼、哈里森、斯塔尔分别发行歌曲、探索自我的音乐之路时,他们已不再是披头士乐队。大概利物浦最著名的景点——披头士纪念馆,也抱着类似的想法。

(利物浦的披头士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海边,可以望见巨大的摩天轮,还有一艘黄色潜水艇停泊在展馆外的水滨。当披头士不再,这个内容详实、资料丰富的纪念馆大概是了解他们、怀念他们最好的去处。许多个展厅依次讲述了披头士从利物浦到柏林、到伦敦、到美国、到苏联、到全世界的故事。

(披头士的老照片、唱片、录像带)

(黄色潜水艇实景重现)

这里有4个人少年时的照片,他们用过的吉他与贝斯,购买吉他的商店布置,洞穴俱乐部的内景重现,少女们为之狂热的场面录像带……在讲到乐队最后一张专辑、列侬与麦卡特尼宣布退出后,工作人员收走了语音导览仪,展览几乎等于完结。

(列侬标志性的圆片眼镜)

这之后的大房间里则有4个小隔间,分别讲述他们在披头士解散之后的故事。我们依次走入属于列侬、麦卡特尼、哈里森、斯塔尔的隔间,看着列侬拥抱着小野洋子的照片、老年的麦卡特尼为英女王演出、哈里森的骨灰被撒入印度恒河,斯塔尔在电影中扮演各种角色……

(最后的房间里放着列侬的白色钢琴,背景音乐是“Imagine”)

然后再往前走,最后一个房间属于列侬——创建了披头士的列侬、第一个退出披头士的列侬。他总是更加先锋、更加理想化,也更加反叛与尖刻,他尝试了更多音乐风格,他参与政治、呼吁和平,而在这个白色的房间里放着他弹过的白色钢琴,墙上则是他带着某种天真写下的歌词: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John Lennon, “Imagine”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2Lunatics

知乎专栏:两个疯子一辆车的亚欧之旅——讲述自驾环游亚欧331天、25国的故事

知乎专栏:一群旅行体验师,做最会玩的集体专栏。欢迎申请加入体验师大本营,也欢迎大家投稿。

知乎机构号:KLOOK客路旅行,发现更好玩的世界,预订独一无二的旅行体验。

跟着披头士环游欧洲旅游

“Oh, yeah! Alright!

Are you gonna be in my dreams tonight?

And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The Beatles, “The End”

我们去艾比路的时候恰逢圣诞节,伦敦的街头冷清至几乎没有行人,地铁与公交车停运,店铺纷纷关门休息,冬雨微微地沾湿整座城市。我们穿过摄政公园往艾比路走去,穿过几个寂静的街区,在一拐角处看见几个游人举着相机,便知道艾比路到了。

(《Abbey Road》与艾比路)

与马丁签约之后,披头士的第一次录音即是在艾比路音乐室进行,正是在这次录音后,斯塔尔取代了表现平平的贝斯特。1963年2月,披头士在一天之内完成首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的录制,同名单曲在专辑发行的2个月前,登顶了伦敦所有排行榜的榜首。

这张专辑开启了他们日后在英国发行的12张录音室专辑中有11张成为冠军专辑的记录。从1962年到1970年,几乎披头士的所有专辑和单曲都在艾比路音乐室录制,包括他们最后发行的专辑《Let it Be》和最后录制的专辑《Abbey Road》。

1967年8月,爱普斯坦因服食过量药物死于伦敦家中,终年32岁。乐队开始分崩离析,成员间的矛盾愈发激化。1969年春,列侬和小野洋子宣告“塑胶小野乐队(Plastic Ono Band)”的成立。同年7月,披头士进行了《Abbey Road》的录制。8月20日,乐队4名成员最后一次在同一个录音室工作。9月20日,列侬向其他成员宣布自己要退出乐队。

(游人成群结队模仿唱片封面在斑马线上拍照)

专辑的封面原本计划由4人去珠峰拍摄,但除了麦卡特尼之外,其他人对此毫无兴趣。斯塔尔随口建议说在录音室外拍摄专辑封面、并将专辑命名为“Abbey Road”。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斑马线由此造就。

无数人来到音乐室旁边的斑马线上,模仿4名成员横跨马路的样子拍照留念。而路口黄灯常亮的设置(意味着行人可以随时过马路而车辆需要停下等待)无疑使艾比路成为了伦敦司机的噩梦。

旅游旺季时,拥挤的拍照者几乎占领了这个路口,等待的车辆大排长龙,若有哪位司机不耐烦地摁喇叭催促,立刻会被现场的大批歌迷嘘回去。

(变成了留言墙的艾比路音乐室外墙)

艾比路音乐室的外墙也成为了歌迷们的留言墙,布满了各种风格、各种语言的涂鸦与文字。我们看见最多的字句是“RIP Lennon”。音乐室在其官方网页特地制作了一个页面,让大家能实时看到艾比路上的情况。

而入镜专辑封面的一辆大众甲壳虫,编号为“LMW281F”的车牌在专辑发行后多次被偷走,最终该车辆在1986年以2530英镑被拍卖掉。

跟着披头士环游欧洲旅游

“Love me tender, love me true;

All my dream fulfill,

For my darling, I love you.

And I always will.”

——Elvis Presley, “Love Me Tender”

白天路过绳索街的时候我们毫无察觉,车从宽敞的街道驶过,奔向汉堡的码头区。夜里特意去寻找,才发现这条灯红酒绿的大道就是欧洲最大的_,充满性、_与酒精的“堕落大道”。

这里有无数的_俱乐部、色情商店、酒吧、餐馆和_,某些小道写明谢绝女性进入,门面在夜色中华丽闪烁,裸女造型的招牌被一圈粉色小彩灯装饰着,明灭之间满是诱惑。

(欧洲最大的_绳索街)

1960年8月17日清晨,披头士乐队一行5人抵达汉堡,在他们的非正式经理人阿伦·威廉姆的安排下,接下来2年里他们间歇地在绳索街驻场演出。

尽管后来的港台翻译都将这支乐队称之为“披头四”,但最初的乐队有5位成员:列侬在艺术学院的朋友斯图尔特·萨克利夫用卖画的钱买了一把贝斯,于当年 1月加入乐队,并和列侬一起将乐队名改为“Beatles”;乐队曾在利物浦的The Casbah Coffee Club演出,咖啡馆女主人的儿子皮特·贝斯特成为了披头士的鼓手。

(披头士纪念馆内复原的The Casbah Coffee Club演出场景)

年轻的乐队成员期待在汉堡获得名声与金钱,如同阿伦·威廉姆此前送来的其他歌手一样。但事实总是更残忍一些。他们在几个_俱乐部改造的场地演出,一周7天,每天上午演出3小时,傍晚又开始直至凌晨2点。他们住在一个影院的后台,紧邻厕所,只能用小便池里的冷水洗漱。他们开始服用药物,为了娱乐,也为了保持通宵演出时的兴奋。

无论如何,在汉堡期间披头士得到了第一份唱片合约,为单曲“My Bonnie”所签,以“Tony Sheridan and the Beat Brothers”的乐队名发行。托尼·谢里丹(Tony Sheridan)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歌手,而柏林人不喜欢披头士的乐队名——与“Peedles”(小男孩的生殖器)谐音,将其改成了“摇滚兄弟”(the Beat Brothers)。

(TONY SHERIDAN & THE BEAT BROTHERS: _My Bonnie_/_The Saints_唱片封套,照片展出于利物浦的披头士纪念馆)

此刻或许只有一个人是感到幸福的,那就是披头士的第一任贝斯手萨克利夫。虽然他有限的贝斯水平总遭到麦卡特尼取笑,后来的乐评人也批评他的演奏是“毫无艺术性的蹬蹬声”,但穿紧身裤、戴雷朋墨镜的萨克利夫可谓拉升了整个乐队的颜值水平。

每当他演唱起猫王的“Love Me Tender”,总能收获比其他成员多得多的欢呼声。年轻的德国女摄影师阿斯特丽德·基尔赫与他相遇,两个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如童话故事般相爱了,并且很快订婚。

(萨克利夫与基尔赫,拍摄于1961年,图片来自网络)

1961年萨克利夫决定退出乐队,在德国继续他的艺术学业,师从日后成为波普艺术家的爱德华多·包洛奇。他的艺术天赋得以发挥,探索抽象表现主义相关风格的画作受到褒奖。但他仅来得及留下有限的作品。

1962年4月,当披头士再次回到德国演出时,在机场等候的基尔赫带来了萨克利夫死亡的消息。当他因突发脑溢血离世时,还有2个月才满22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